泰米尔的海漆舞王庙的大塔门。
我去拜拉塔庙的时候门关着,没看到里面的神像。这一尊是拉贾斯坦邦的月亮水井的昌蒙德雕像,大约和拜拉塔庙同时代。
拜拉他神庙浮雕:中间是湿婆和帕尔瓦蒂合体后的半女世尊,两侧的天女正在舞蹈,这样的舞蹈动作在布巴内斯瓦尔特产的奥迪西舞中亦能找到。
昌蒙德女神太重要了,她神庙的门楣上镇守着极为强大的神灵。我们略过配殿,着重看圣塔的正门上方。这里有一块凸起的结构,上面满是浮雕。正中央,是强悍的太阳神。
印度的太阳神叫苏利耶,他的两手各持一朵莲花,身居马车之上。拉车的马固定是七匹,决不能多,也不能少,这代表光分七色。驾驶马车的车夫叫阿楼那(Aruna),名字的意思是赤红,他是初升朝阳的人格化。在苏利耶身侧,则是二位曙光女神,名叫乌莎(Usha)和帕蒂乌莎(Pratyusha),她们弯弓射箭,那箭就是光,会撕破夜晚的黑暗。
在太阳神上方,是一尊湿婆的舞王像。在舞蹈中,湿婆会创造世界,也会毁灭世界。这是一尊是林伽向上者(Upalingas),拥有十臂的大能者,手持蛇王甩来甩去者,这是布巴内斯瓦尔的君王们喜爱的湿婆形象。
但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舞王周围的几个纹饰。在他头上,有一个巨大的兽头,这个兽头名叫荣耀之脸(Kirtimukha)。在印度传说中,造成日食、月食的是一个叫罗睺的恶魔。有一次,这个罗睺脑子一抽,前去挑战湿婆,还想抢他的妻子。湿婆震怒,从第三眼中变出一头凶恶的狮子,要把罗睺给吞了。罗睺吓得赶紧讨饶,获得了湿婆慈悲的赦免。但那头狮子饥肠辘辘,必须要吃点什么。于是,湿婆令它吞吃自己,最终狮子吞得自己仅剩一张脸。湿婆特别满意,将它命名为荣耀之脸,长居于自己神庙上,作为自己的标志。这个故事大概是湿婆派编出来的,实际上荣耀之脸不光在湿婆庙上有,甚至不限于印度庙,佛寺上都有。
而在湿婆两侧,有两个长鼻子正在吞人的怪兽。这是啥?这是摩羯(Makara)啊!这两种纹饰出现在一起,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搭配。
爪哇迪恩高原上的阿周那神庙。
在东南亚,荣耀之脸被称为迦罗(Kala),意为黑色、时间。而在爪哇岛上,迦罗固定出现在门楣上。公元7世纪,爪哇岛中部出现了中爪哇风格。在这种风格的神庙中,除了门楣上的迦罗之外,门框下方固定会出现一对摩羯,几乎没有例外。这种搭配,称为Kala-Makara二元结构,是中爪哇风格的标配。中爪哇风格中,有婆罗浮屠、普兰巴南这两个震古烁今的建筑,因此特别重要。而作为它的识别特征,Kala-Makara二元结构也重要得很。我一直特别好奇,这种搭配是如何产生的。
在印度,Kala-Makara并不会成为一个固定搭配,我只在布巴内斯瓦尔见过。爪哇的Kala-Makara二元结构,最早出现于公元8世纪,正好就是拜拉塔庙修建的时代。这是巧合吗?
更巧的是,中爪哇地区的第一个国家,名叫羯陵伽(Kalinga)。而布巴内斯瓦尔所在的这片区域在古代叫啥呢?羯陵伽(Kalinga)。
左图:拍摄于爪哇迪恩高原上的怖军庙,这是神庙后方的假门。这是爪哇第一个Kala-Makara二元结构。
右图:杨瓒造龙虎塔,青州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
Kala-Makara二元结构只在这两个羯陵伽存在吗?可不止。很巧的是,我在咱们国家见过。
去年,我在国内跑了一圈,看各地的造像。其中有半个月左右都在山东。在山东省博物馆参观、拍摄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一尊石塔:杨瓒造龙虎塔。所谓龙虎塔,是指塔上有龙有虎。这龙啊,吐出云气,云气上似有仙人。这种形象,看起来和山东样式造像中自北魏时期延续而来的龙衔莲是一脉相承的。而虎呢,则是门楣正中的那个大脸——自汉代起,汉式墓门上就常有虎头,这个倒不一定能说明什么。但是,门楣两侧,各有一个翻唇神兽,这不是摩羯是啥,这不是Kala-Makara二元结构是啥?
巧的是,杨瓒造龙虎塔建于公元年,和拜拉他神庙、怖军神庙是一个时期的。更巧的是,这尊石塔山东青州,在明朝之前,这儿一直是山东中心,所谓海岱惟青州,于是成为了一个海上贸易中心。
所以,会不会是海路将这三个地方连接了起来,从而带来了相同的艺术范式?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勃然兴起,中国、东南亚、印度的经济、文化交流愈发发达,相对于陆上丝绸之路,海丝也更好走一点。我觉得这个猜测很可能是真的,但暂时还缺乏证据。
这座小小的拜拉他神庙,它不只是好看,更蕴藏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自此向东北七千余里,就是山东青州;向东南八千里,则是爪哇的龙兴之地。如此遥远的距离,挡不住文化的传播,挡不住艺术的交流。
年前的故事,或许就能从这里开始复原。
阅读更多:
那些可得或不可得的爱欲
红石王国的狂喜
时间又使它熄灭
在穆斯林国度里,寻找千年前的神佛居所
众神也挡不住炮弹呼啸
花蚀的人间观察我是花蚀,曾经是研究鸟类叫声的,现在是个独立撰稿人、半吊子生态摄影师、狂热的神庙迷和金属党。出版过几本书,爱写点自己关心的东西,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qiandaia.com/bqdyh/4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