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八千代 > 八千代特征 > 正文 > 正文

茂森日语分享你不知道的日本节日乞巧节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19 18:17:35

Hello观众老爷们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你不知道的日本节日的乞巧节,大家跟着茂森日语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这个节日在古代中国,是为祈求女儿手巧,有一手好针线活儿。乞巧节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玉帝的女儿织女来到人间界,邂逅了那里的放牛郎并结婚生子,过起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可是,神仙怎能与凡人结婚生活。玉帝派来了天兵天将捉织女回天庭,牛郎用扁担挑起两个孩子就去追赶。追到南天门时,王母娘娘从头上拔出玉簪在眼前划了一下,牛郎织女之间出现了一条大河,从此两人被隔开,只有每年的七月七日才能相见。原本凄美的故事到了现代,被中国的年轻人们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乞巧节很早就也传到了日本,那么在日本,乞巧节经历了怎样的受容、变迁呢。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古代中国人对星宿的崇拜。众所周知,牛郎是指牵牛星,织女是指织女星。“牵牛”“织女”这两个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中的一节:“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而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起源于汉代,盛于宋代。推测,在日本的奈良时代(~年)就由遣隋使传入日本,到了日本的平安时代(~年),乞巧节成为日本的一种“宫廷行事”,并以“七巧奠”这个名词出现在日本的古文献中。由此,茂森日语猜测他们是从奈良时代开始就开始过乞巧节了。由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改历(明治六年年),日本现在只有阳历,所以日本大部分地区过七夕是在阳历七月七日这天。(阳历的七夕节茂森日语觉得很别扭)现在,七夕文化已经在日本扎根,渗透到百姓中。每年阳历的七夕,日本全国很多学校、会社等挂起竹枝等七夕的装饰物。日本有的地区甚至把七夕作为一种地域宣传的手段。但也有按照传统的阴历七月七日来过七夕节的,比如日本最有名的三大“七夕祭”:日本宫城县仙台市的“七夕祭”、神奈川县平塚市的“七夕祭”、爱知县一宫市的“七夕祭”中,仙台“七夕祭”就在8月初举办。

位于日本的东北地区的宫城县仙台市的“七夕祭”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伊达政宗为鼓励女子女红技艺而发起的,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号称是日本“七夕祭”的鼻祖。这一点倒是与中国乞巧节原来的目的有相似的地方。仙台“七夕祭”的最大特点是在高达十米以上的竹竿上装饰人们手工制作的彩纸条、纸衣、纸鹤、钱袋、渔网、竹篓、彩带等。其中挂在竹枝上的彩纸条要写上美好心愿;纸衣则代表祛病消灾,缝纫技艺高超;纸鹤代表祈祷家庭安全健康长寿;钱袋代表生意兴隆;渔网代表农丰渔茂;竹篓代表清洁和节约;而飘逸的彩带则代表织女织出的绸缎。这种装饰好的竹竿每五株为一组,在七夕的主会场,总数多达三千多株。每到七夕,整个仙台市都充满节日的气氛,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多达两百多万,为仙台市带来相当的商业效应。(茂森日语表示真的很隆重)

在日本,七夕这天要吃一种叫“索饼”的食物,这种食物跟中国的麻花的作法及外形都相似。由吃“索饼”渐渐地演变成吃一种叫“素面”的面条。很多人认为七夕这天吃“索饼”或吃“素面”是日本独有的习俗。其实,七夕吃“索饼”这个习俗也是从中国传入的。而“索饼”这个词在汉语中的意思不是“饼”,而是面条。还有很多日本朋友说在七夕这天要吃“散寿司”(ちらし寿司)、咖喱饭、蛋包饭(オムレツ)等。其实想一想,只有散寿司是日本料理,咖喱饭是印度料理,蛋包饭属西洋料理。在日本,七夕节吃咖喱饭或蛋包饭应该是近代才有的。不过,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接受事物、对待事物的“柔软性”。日本能把一个在古代用来祈求女子心灵手巧的传统节日,加入当地的文化要素巧妙地改成发展地域经济的节日。这种继承古老的文化传统,又加入新素材的作法,这才是茂森日语觉得他们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qiandaia.com/bqdtz/10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八千代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