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八千代 > 八千代品种 > 正文 > 正文

庄子内篇逍遥游三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23 17:00:52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仿,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蝉和学鸠讥笑大鹏说:“我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槛树就停下来,有时没飞上去投落到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而往南海去呢?”到郊野去的,只需带三餐的粮食而当天返回,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要准备一宿的粮食;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这两种虫鸟又怎会知道呢!才智小的不如才智大的,寿命短的不如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呢?朝菌不知道昼夜的更替,蟪蛄不知道四季的变化,这就是“小年”。楚国的南边有一只灵龟,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上古时期有一棵大棒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大年”。而彭祖到现在还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都想和他相比,岂不是可悲吗!朝生暮死的朝菌不知道什么是昼夜更替,夏生秋死的蟪蛄(蝉)不知道什么是四季变化。人们常用朝菌和蟪蛄站来讽刺见识浅的人。庄子的哲学是唯心主义,但是,庄子对于世间万物的理解,却有唯物主义的味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能够跳出“人”的视界来看待时间和空间,于不知晦朔的朝菌而言,对于夏生秋死的蟪蛄而言,它们生命中的生老病死各个阶段与我们可能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变得更加简短而已然后,庄子又向我们描述了两种生物,那就是楚南之冥灵和上古大棒。楚南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多数时候,们都觉得庄子制造这样的反差,主要是为了嘲笑朝菌和蟪蛄,或是这两种意象代表的那些见识短浅的人。南宋词人刘克庄就曾在《木兰花慢》中道“尔曹誉如朝菌,又安知、老柏与灵棒,世上荣华难保,古来名节如新”,用以讽刺那些只知追求眼前名利的人境界渺小。记得有一部小说,描述的就是一个由蜉蝣组成的王国。在小说中,蜉蝣国的长老煞有介事地介绍了蜉蝣王国三百多年——其实只有三十几个小时——的辉煌历史;激情洋溢地赞美了王国几十万公顷——其实还不到一个厕所面积——的领土;然后,蜉蝣们还满怀热爱,选出了新的国王,而新的国王,也开始了自己长达十年——不足半天——的执政生涯。作者毫无疑问是在反思我们现在的世界,所有的政治、经济活动,在整个时间轴以及整个宇宙空间中,影响力是不是像蜂游国的大选一样,小得可怜,幼稚得可笑。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庄子可谓是先知先觉。人类总是喜欢将自己凌驾在其他物种之上,殊不知,宇宙无穷尽,人类就像是浩渺宇宙中间的一粒尘埃,人类的视野即使到现在,也只是停留在宇宙中间的一个小角落。如果将人类文明与整个自然界相比,其可笑程度绝不亚于蟪蛄谈春秋。因此,无论是从观念还是视角,庄子都已经达到能够将人类与自然完全融为一的境界。人是自然体系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世界层次,我们只能够怀着“寄蚂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凋长去敬畏自然,而不能凌驾其上。当然了,现实中,我们需要借鉴的除了与自然相处中的敬畏和热爱之外,还需要吸收其中做人处事的规则。人与人的相处,和人与自然的对比是一样的,每一个人的观念和视界都有事独特的。只要是人,其见识、思想就有局限。大小、长短、高下、深浅……都是相对而言对甲而言为大的事物,对乙来说可能便渺小得不堪一提。以小度大,只会暴露自己的肤浅,惹人嘲笑;以大度小,也难免失之狂妄,惹人嫌恶。为小者,因以大者为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积极开拓视野;为大者,也须谨记山外有山,不断进步前行。自以为大,沾沾自喜,往往是衰败的前奏。朝菌朝生暮死,一生就是一天;人能活百岁的话,一生就是三万天;上古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一年就是人类的三万两千年。照这样说,对于上古大椿来说,人与朝菌有什么不同?庄子批评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一切优越感,在庄子的体系中,小到朝菌、蟪蛄,大到上古大椿,都有以自身为视角的世界体系。人,只是这个体系中不大不小的一种个体,没有任何理由将自身与万物剥离,沾沾自喜地站在万物之巅。有的人也许会说,人类非常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每每想到自身的微不足道,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悲凉。相对于宇宙和时间,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像大海里的泡沫那样,可有可无。你生不是由你主宰,生于世上也没有作用和意义,哪里还有什么热情、热爱呢?自大是万万不可的,自卑也不可取。事实上,庄子不止一遍强调过:“渺小”、“须臾”本就是解释不清的词汇,由人类自己创造,所谓庸人自扰,一点不假。大小都是相对的,一棵小草相对于大树,或者整座山林,真的是可有可无;而相对于肉眼不可见的细菌,那就是整个世界。假如一个人的身体像高山一样,寿命有几十万年,他依然不会满足,依旧拿自己与宇宙相比,依旧是沧海一粟。只需思考,我们现在个体的大小和寿命的长短是不是合理。倘若每一个人身躯巍巍高山,宽大的手掌如何能够采撷鲜花?高大的身躯如何能够躺在树下享受“鸟鸣山更幽”的情趣?过于高大,衣食住行多有不便,何苦呢?你会说,那就将别的事物都变大啊!倘若将所有的事物都变大,那与现在有何不同?倘若生命可以延续数十万年,甚至百万、千万年,似乎也没什么意思。寿命一长,人们是否还会珍惜今朝?是会感到生命的永恒还是永生的无趣?另一方面,人性善变,人与人的感情在三年甚至一年都会变得淡漠,怎经得起千万年?一对情侣能够相爱几十年已经很难得了,时间太长只会拆散更多人情。所以,这一切安排都是合理的。或许对有的人来讲,短暂的生命让他们的智慧发挥得有限,但是这正是造物者的公平之处。再有才华的人,也不能搞特殊,也不是不可或缺的,走了一个,自然有另一个补上。人类的“渺小”和“须臾”,正是恰到好处,即使不算完美,也没有那么悲哀。在“渺小”和“须臾”之间,人却可以享受自然的无尽。一个人对于宇宙而言,确实是可有可无、毫无意义的,但是宇宙却将一切馈赠给每一个人,空气、阳光、大地和星空,这些看似永恒而无尽的事物不在乎多一人或是少一人,不是为了每一个人,但却成全了每一个人。这不值得开心吗?博大和永恒不值得追求,就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而言,真正博大而永恒的事物,都没有生命。一棵小草,会发现身边有很多和自己一样的同伴,会和身边绽放的一朵小花谈情,跟路过的昆虫聊天……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和美好吧!一切如此合理,我们何必苦苦询问?我们和身边的人都如同一个个须臾而逝的泡沫,宇宙如大海,每个曾经遇见的人只是曾经擦肩而过的水泡,我们相处比较久一点,顶多就算是擦肩的时候撞了一下。但是,这每一下相撞都改变了我们今后的轨迹,让我们变得更加透亮而轻盈。或许对大海而言,水泡须臾之间就已破裂,但是身边的人而言,我们曾经撞过肩头会长久隐隐作痛,鼻尖也会留下永恒的水之香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qiandaia.com/bqdpz/4590.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八千代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