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八千代 > 八千代养殖 > 正文 > 正文

每日功課南山律在家备览mid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4/26 12:20:45
北京中医手足癣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509/8930322.html
《在家備覽·宗體篇》第四堂

上天下因律師講於正覺精舍

年夏安居

底下小註的地方講:「已上皆見戒疏記卷五」,卷五的地方。弘公的案語:

上明遮性二意,若約五八戒言,前四屬性,酒等為遮。性惡可知。遮惡如業疏引俱舍文略明,今錄於下。

說上頭說明遮惡、性惡這二種的意思,假使就著五戒、八關齋戒來說的話,前面四重戒屬於性惡,殺盜婬妄。酒戒以下,「酒等」,等就是等於其它的戒條,乃至於不過中食,這個都是屬於遮惡。性惡的情況可以了知,遮惡的情形就如同《業疏》,就《羯磨疏》引《俱舍論》的文,約略地說明,現在則節錄,把它節錄在底下來說明,就底下這一個段落。

業疏云『俱舍論云:由飲酒故,即便忘失是事非事念也。離莊嚴者,謂非舊莊嚴也。若常所用莊嚴,不生極醉亂心也。若用高勝臥處及歌舞音樂,隨行一事,破戒不遠也。若依時食,離先所習非時食也。憶持八戒,即起厭離隨助之心。若無第八,此二不生也。』

這是《業疏》卷十第四十三頁,裡面引《俱舍論》的文,這麼說:「俱舍論云:由飲酒故」,這是講後面的遮戒的情形,由飲酒的緣故,神智昏迷,他就便忘失了「是事非事念」。是事就是可做的事,非事就是不可做的事,犯過的事,這一種正念通通忘了。喝酒之後神智就不清了,就容易犯過,所以要遮止,不可以飲酒的。「離莊嚴者」,就是離這個香華鬘莊嚴其身,這一條戒離莊嚴,也就是說「謂非舊莊嚴也」,「非」就是除去的意思,也就是說要除去舊有的莊嚴具,香華、瓔珞等等這一些的。「若常所用莊嚴」,若平常所應用的樸素的衣服,這一些的莊嚴,「不生極醉亂心」,那就不會使令人生起極沉醉、迷亂的心。你抹抹香油、帶這個莊嚴具,那個心對這個東西都非常染著。受八關齋戒的時候,這個舊莊嚴都要除去,非就是除去的意思,要離開。「若用高勝臥處」,假使受用高勝臥處,就是高勝床,不可以高勝床上坐、臥,高床長慢。以及「歌舞音樂」,唱歌跳舞、欣賞音樂,這個長貪,增長貪,貪心的。這二種「隨行一事,破戒不遠」,放逸呀!放逸失正念,就容易犯過,隨著你造作任何一樁,那破戒不遠,離破戒就不遠了。

「若依時食,離先所習非時食也。」這是講不過中食。「若依時食」,這個時就是時間,就明相出。明相,什麼叫明相呢?早上要天亮的時候,你手伸出來,可以看到手掌紋,這個時候叫做明相出。從這個地方開始到日中過午之前,日中之前,這一段叫做「時」,就是我們食用飲食的時間,叫做「食時」。也就是明相出到日中,這一段時間叫食時。「離先所習非時食也」,那也就是說我們受了八關齋戒,受八關齋戒當中,「不非時食」,你按照佛所教制,明相出之後到日中之前,我們譬如說有吃早齋,再來是午齋,不過中,就是守持這個不過中食。

「離先」,就是遠離了先前所習慣的非時,過午之後還食用飲食,遠離了。這樣「憶持八戒」,你就能夠憶念:我今天受了八關齋戒啦!你要沒有不過中食,晚上還吃東西,跟平常的習慣性一樣的,你就不能夠憶念,沒辦法憶念的,因為什麼?跟平常都一樣。那你要說守制不過中食,今天下午沒吃東西,你就憶念了,回憶我今天受持八關齋戒。所以底下講:他就能憶持所受的八戒,受了戒,那受了戒,我就要好好持戒啊。「即起厭離隨助之心」,他就能夠生起厭離世間的染污,這一些種種的雜緣,這厭離。「隨助」就隨順佛法,助就能夠幫助我們修道的心,能夠產生。憶持八戒就是滅惡,起厭離的心就是生善。「若無第八,此二不生也」,假使沒有第八條不非時食戒,沒有這一條戒,此二生善滅惡的心,它不能生起的,所以不過中食很要緊啊!其實這個戒條它很要緊的。遠離了平常的習慣性,他那個道心才具足,這個時候生善滅惡的心就產生了。

「濟緣釋云」,《濟緣記》解釋這麼說:

酒能亂性,不辨是非,容犯諸戒故。非舊莊嚴,謂華瓔等,俗中常習,是舊莊嚴。今並離之,但存常所服用,故云非也。

說酒是無明藥,它能夠迷亂我們的本性,使令一個人、正常的人喝了酒,就不辨是非善惡,心裡就懵懵懂懂的,搞不清楚了、顛倒。「容犯諸戒故」,容許犯到前面的四根本戒,所以這個酒戒,不飲酒那非常要緊。在這個〈持犯篇〉當中,引《四分律》裡面所說的,乃至於不可以草木頭納酒中,然後起來一滴滴口都要犯的,這一條戒嚴格地禁止。所以在婬戒、在酒戒當中的境想句,都不開許的,都不開許!這二條戒,它是一個重點,一個是障道的根本,一個是起罪的因緣。(不守)婬是障道的根本,酒是起罪的因緣,你兩個沒有守護好,就不能修行了。所以說酒能亂性、不辨是非,容犯諸戒,所有的戒法由這樣就開出了惡道之門,犯了!

「非舊莊嚴」,這個舊莊嚴,就是香華、瓔珞、脂粉等等這一些。是「俗中常習」,俗人當中恆常所習的,這是舊莊嚴。「非」就「今並離之」,就現在你受戒了,受八關齋戒了,這個都要離,就要除去,要遠離、要除去的。「但存常所服用」,但存著平常所服用的、樸素的這一些衣服,所以叫做非。「故云非也」,非就是除去、遠離。「高牀長慢,樂音動情,皆近破戒。」我們坐臥高廣大牀,增長慢心;欣賞美妙的樂音,就動人的染情。一個慢、一個貪,貪染的心,這個都近於破戒的緣,屬於破戒,近於破戒的緣,所以都要遠離它。

「依時食者,即不過中」,依於食時,也就是說不過中食,不超過日中的時間,我們每天過午的時間都不一樣,日中時間不一樣。要依觀象台,天文台、觀象台裡面的,太陽過子午線的時間,以那個為標準,每一個區域都有所不同的,不一樣。我們台灣這個地方,跟國外跟其它地方,時間都不一樣。台灣本地裡面,每一個縣市也都不同,不一樣的。所以要以那個為標準,不能說「午時」,不過午、午時,我們中國農民曆,午時十一點到一點,都可以吃到一點,那個不是這樣的,不是講我們那個農民曆的午時,不過午,不過中食,就是不過日中。

「憶八戒者,無他念故,即滅惡也。」能夠憶念我們受持八關齋戒,「無他念故」,就沒有其它妄念的緣故,就是滅惡。惡是什麼?妄想呀!打妄想,起其它的妄念,無它念也就是滅惡。「起厭離者,不樂世緣,即生善也。」起厭離之心,就不喜樂於世間的俗緣,這個就是生善。「若不節食飽腹嗜味,故二心不生也。」假使不能夠節制飲食,你過中還吃,「飽腹嗜味」,吃得飽飽的,「嗜味」這個嗜味,平常說飽暖思婬欲,嗜味生愛染,生起愛染心,那就容易犯戒。所以「二心不生也」,生善滅惡的心就不能生起了。以上見業疏記卷十,是第四十三頁的地方的文。

好!接著,我們再看著第二節「略辨教體」,約略來辨別律教,以這個戒體來判別它的教相,大小分別。我們看,

資持云『夫教者以詮表為功,隨機為用。雖廣開戶牖,而軌度無差。雖剋定楷模,而攝生斯盡。圓音隨應,情慮難求。且依業疏三宗,以示一家處判。然教由體立,體即教源。故須約體,用分教相。一者實法宗,即薩婆多部。彼宗明體則同歸色聚,隨行則但防七支,形身口色,成遠方便,此即當分小乘教也。二者假名宗,即今所承曇無德部。此宗論體則強號二非,隨戒則相同十業,重緣思覺,即入犯科,此名過分小乘教也。三者圓教宗,即用涅槃開會之意,決了權乘同歸實道。故考受體,乃是識藏熏種,隨行即同三聚圓修,微縱妄心,即成業行,此名終窮大乘教也。然今四分,正當假宗,深有兼淺之能,故旁收有部;教蘊分通之義,故終會圓乘。是則大小通塞,假實淺深,一代雄詮,歷然可見。』

這是屬於《行事鈔記》卷一,第三頁的地方的文。

《資持記》裡面說:「夫教者以詮表為功,隨機為用」,「教」就是聖人被下之言,加被我們凡夫的言說叫做教。「以詮表為功」,以詮釋表顯諸法實相為功;而隨順眾生的根機為用,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隨機為用。「雖廣開戶牖,而軌度無差」,雖然廣泛的開啟戶牖,門戶,牖就是窗戶、窗子。戶牖就表示,代表八萬四千法門,譬喻這八萬四千法門,廣泛的開出了八萬四千法門。「而軌度無差」,軌範的儀度沒有差別,平常講方便有多門,歸元性無二,所以叫軌度無差。「雖剋定楷模,而攝生斯盡」,雖然剋定楷模,大、小二乘,但是收攝眾生的根機,眾生雖然無量無邊,以大、小二乘完全收攝殆盡。「圓音隨應,情慮難求」,圓音就是佛以一音演說法,隨應就是眾生隨類各得解。佛的心意「情慮難求」,也就是我們凡夫心,凡情思慮難以去測度佛智的,難以測度佛智。「且依業疏三宗,以示一家處判」,佛的一代時教當中,在律教裡面,戒律當中,姑且依《業疏》,《羯磨疏》當中道宣律祖分別,戒律當中分成了三宗,按照眾生的根機。「以示一家的處判」,判律教的淺深。「然教由體立,體即教源,故須約體,用分教相」,這個「教由體立」,律教是由戒體而建立的,戒體也就是律教的根源。一部的律藏,就是針對戒體來說明乖違、隨順,作種種的分別,要沒有戒體,就沒有這一些文字。所以「體即教源」,戒體就是律教的根源。所以在這個地方,必須要就戒體,「用分教相」,用來分別諸部律當中,大、小、淺、深不同的情形,教相不同的情形。

底下分成了三宗:「一者實法宗」。實法就我是因緣所生,五蘊假合,我是不可得;但五蘊的法是真實有的,這叫實法。我空而法有,叫實法宗。即薩婆多部,薩婆多就是一切有,法是有的,所以叫薩婆多,薩婆多部。彼宗說明戒體,作跟無作戒體「同歸色聚」,都是屬於色法這一類的,聚就是一類一類的,一聚一聚,一類的,就是色法這一類的,屬於色法。隨行當中,受了戒之後,隨順戒體所生起的戒行。「則但防七支」,他們的主張,只是防止身口七支,不就著心來制犯,不就著意業制犯的;但是身口二業這七支,殺、盜、婬,妄語就開出了四個。「形身口色,成遠方便」,形就是表現,表現在身口的色法當中,就成為遠方便罪。按照這樣的一種判罪的情形,它就屬於當分小乘教,「當分」就是正屬於小乘教法。

「二者假名宗」,假名宗就是說我是不可得,法呢?法也但是假名施設,我、法二空。「即今所承曇無德部」,現在所承傳的曇無德部——四分律,小乘的空宗。「此宗論體」,這一宗論戒體,「強號二非」,叫非色非心法。隨行,隨戒就是隨行當中,它主張「相同於十業」,相同於圓教宗所說明的,十業都是戒。而當中簡別是「重緣思覺,即入犯科」,重緣,第二念再追憶第一念,了知是惡法、犯過的,而不能夠制止,這個時候就入於犯科,制那個意業,是第二念犯。「此名過分小乘教」,超過當分的小乘教,這是第二宗假名宗。

「三者圓教宗」,圓教,這個圓教宗,有所謂的圓頓、圓融、圓滿這三種道理,叫做圓教,就是圓教宗。「即用涅槃開會之意」,就採用了《涅槃經》扶律談常,《法華經》當中的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意思。「決了權乘」,三乘的教法,同歸一實道,一佛乘。「故考受體,乃是識藏熏種」,所以考究我們受戒,所納受的這個戒體是什麼呢?前面第一實法宗是色法,假名宗是非色非心法,這個地方圓教宗是什麼?是識藏熏種。識藏——第八識,第八藏識所熏的善種子,那個就是戒體。「隨行即同三聚圓修」,在隨行當中,受了戒之後所產生的戒行,就相同於三聚圓修,菩薩的三聚淨戒。「微縱妄心,即成業行」,因為是阿賴耶熏種,你微縱妄心了,現前的第六意識打妄想,沒有正念了,在阿賴耶識裡面,就熏習那個種子了,微縱妄心,即成業行,就構成意業當中犯戒的行為。「此名終窮大乘教也」,這個稱作終窮的大乘教。

然而現在四分,正當屬於假名宗,「深有兼淺之能」,假名宗比較深一點,有兼帶前面的淺,是實法宗的功能。所以「旁收有部」,有部就是薩婆多,薩婆多就是一切有,那是屬於實法宗。「教蘊分通之義」,在教文當中,蘊藏有分通大乘的義理,所以這樣的話終究會歸於圓乘,圓教的大乘,是成佛的。「是則大小通塞」,大小二乘通局、通塞,塞就是局,通局。「假實淺深」,假名宗、實法宗,「淺」就是《四分律》在意業當中,它是重緣思覺;「深」就是圓教宗瞥爾一念,就概括了所有的教門。眾生的根機,在律藏裡面就分成這三宗,從聲聞律一直到達菩薩,「大小通塞,假實淺深,一代雄詮,歷然可見。」一代雄詮,就說明這個宣祖,在南山律當中,建立了圓教宗這個道理,將整個律部判成三宗,說明了眾生的根機他的差別,這個道理是非常清楚,歷然可見的。

我們就先講到這個地方,其餘的下一堂課再加以說明。向下文長,付予來日。迴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qiandaia.com/bqdyz/88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八千代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