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自古以来老鼠都怕猫。实验室里培养的小白鼠,出生时没有见过猫,但当它长大了,第一次看到猫的时候,它也会害怕,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用英语表达比较准确,叫biology,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换句话说,这也提示了另外一个话题,到底记忆的物质基础通过什么方式传递?后来有人发现它跟DNA相关。
这一代新出生的老鼠没有见过猫,但是它的祖上见过猫。老鼠的祖上见过猫的时候,就把这样的信息存储在自己的DNA里。DNA里的信息通过受精卵传递给下一代。也就是说,我们的DNA是携带很多记忆“密码”的。
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在英国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一对同卵双胞胎,一个人在年轻时遭到各种各样的侵犯,另一个人则没有。遭到侵犯的这个人,她的后代发生抑郁或者自闭的可能性比没有遭到侵犯的人更高。
那么问题来了,基因是千万年演化的结果,通过一代的遗传就能把这种记忆“刻”在基因里吗?
是的。
还有一个案例,美国在“”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的研究机构找到当地的很多孕妇,研究她们的后代产生不良情绪的几率会不会比正常的孩子要更高,事实证明的确是更高。怀孕生孩子过程中看到这样的事情,妈妈本人或许已经忘了,但是DNA记住了,然后遗传给了下一代。
男性如果在备孕期间特别抑郁的话,他的精子可能会发生甲基化。我以前说过表观遗传学,DNA序列没有改变,但是每一个基因都“戴了一个帽子”。这样,他的精子就不开心,“关闭”了一些基因信息,他的后代得自闭症或者产生各种抑郁的几率会更高。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该开心地生孩子。
情绪好戴好帽子,情绪不好可能就戴绿帽子了,或者其他颜色的帽子,对吗?
基因世界里倒没有好帽子和绿帽子这么一说,我们应该开开心心地面对这个世界,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说,你明明就害怕看恐怖片,你又天天看,你觉得你没记住,但是你的DNA已经记住了,这些信息又往下一代传递。
有一个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一个老鼠妈妈生了很多小老鼠,有一部分老鼠是从生下来那一天就拿走,过一会儿再送回来,过一会儿再拿走,然后再送回来,如此反复。有一部分老鼠则一直跟鼠妈妈待在一起。
过了十几天,老鼠都睁开眼睛的时候,一直跟着妈妈的这些小老鼠和时不时就离开妈妈的老鼠放在一起比较时,当它们遇到外界袭击的时候,那些安全感不强的老鼠很容易放弃抵抗,因为它觉得我不应该逃走,我应该逆来顺受。
对于新生宝宝,我们应该营造更好的安全感,要避免吵架。是否分床睡,要根据宝宝自身的状态来决定。不存在一定要分床或者一定不分床,要看这个孩子自己能否适应。如果宝宝一直很害怕,夜夜睡不好觉,仅仅是为了遵守教科书上的规定,这是不对的。
那怎么理解中国传统的一句老话--初生牛犊不怕虎。没见过老虎的小牛,它就不怕老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老虎和牛相遇的情况比较少见。我们所说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更多表现的是年轻气盛时不畏惧权威,这是拟人化的说法。但是,老鼠和猫相遇的情况比较常见。所以很大程度上讲,我们可以理解成它可能接触外界的世界越多,保护意识越强。
但是,有一些信息确实刻在了自己的DNA里,这是千古以来给我们留下的遗传密码。既然能从千古传下来,我们也一定能继续向下传递。所以,开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可能对整个人群后期的演化都是有益的。
抑郁也能遗传,假如说父母一方可能有抑郁症,他们的孩子是不是一定会是抑郁症呢?
这也不一定。以前有个捐精的例子可以说明问题。丹麦人的精子是很受欢迎的,因为丹麦的男性都很帅,人高马大的。后来有一个男子有抑郁症,捐了很多精子,后来生的孩子全部都抑郁。对他来说,就不应该去捐精,因为他把一些不好的基因在人群中扩散了。
针对目前较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qiandaia.com/bqdyz/8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