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我们最对不住的一群人,是遭受最不公平待遇的一群人,他们是新闻中的人口红利,是基建狂魔的螺丝钉,是中国速度的车轮,更是无数普通家庭的学费、彩礼和首付。他们就是第一代农民工。这群出生于60年代末、在城市工作了30年的农民。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明明碰上了中国经济腾飞的30年,但他们为什么没有分享到时代红利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三四十年间都发生了什么。
80年代末期,第一代农民工为生计开始进城,但在此后的三四年间,他们遭遇了股份制改革、国企下岗潮等重大历史变革,大量的工人失业,农民工就更难找到工作。直到那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深圳为市场经济证明加速了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才进一步释放农村的劳动力,但农民工的收入也仅仅维持生计而已。
据统计,从年到年,在这12年的改革开放中,全国城镇职工平均月工资提高了元,而根据年广东省总工会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直到年中国加入WTO,工业化驶入高速路,他们的收入才开始提高。可以说,第一代农民工对于中国城镇化的推动是至关重要的,但受限于当时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第一代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来回摇摆,始终无法连续稳定地工作。
时间匆匆,曾经的青年已经步入暮年,他们曾经的生活状态如何?
安徽师范大学裘凤仙副教授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他针对第一代农民工发放了份问卷,对其中的人进行了访谈,以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然而,结果令人心酸,超过60.7%的农民工认为只有在身体无法承受的情况下才会退休。但对于那些身体不再适合在工地干活的农民工来说,城市中可容纳他们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他们可能会选择从事绿化、保洁、保安等工作,但是所得的薪水还不到在工地上的1/3。
为此,一些人不得不冒险采取一些不得已的手段。在上海,一位64岁的农民工为了留在工地上,办了一张假证,把自己的年龄减小了七岁。他们认为,能够工作就是一种幸福,而不能工作则是一种悲哀。
或许很多人会好奇,这些农民工打工一辈子,那么他们辛苦半生挣来的血汗钱究竟都花在哪里了呢?为什么他们临近退休时,甚至连体面的养老都无法保障呢?
原因在于,第一代农民工一直在为家庭奋斗,为孩子结婚、买房买车等支付巨额开销。在北方农村,孩子结婚的费用通常在30到50万元之间。要知道,一位农民工全年的收入仅有6到7万元,光是孩子结婚就需要攒够八年。在苏北,63岁的张博有三个儿子,前两个儿子分别在7年和9年在父母的资助下到县城安家,等到最小的儿子想买房时,老两口已经没有能力支付了。最后,他们只能给儿子写下欠条,然后十年间一直在徐州捡破烂,从未回过家,只是源源不断地给小儿子打钱。他们一步步地为下一代掏空自己,为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对家庭倾注了所有,而对自己则是尽可能地节约。
据裘教授调查显示,63.4%的农民工从未在务工地就医,他们认为小病不需就医,大病则无药可救。医院,他们的焦虑和不安也不是因为疾病本身,而是因为不知道治疗会花费多少钱。这也是农民工不愿意花费辛苦赚来的钱看病的原因。
然而,恶劣的工作环境已经给他们带来了永久的伤害,他们看起来普遍比实际年龄老十多岁,并患有尘肺病、哮喘、红斑狼疮等疾病。这些是城市给他们留下的最大痕迹。尽管他们在打工过程中身体遭受严重损害,但他们仍然留在城市。因为每个进城的农民工都怀揣一个城市梦,那就是为孩子创造条件,改变命运。
幸运的是,从3年开始,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束了农民工的“看病裸奔”历史。从城市居民医疗保障,到城乡无差别的养老政策,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相信未来农民的待遇将会越来越好。
然而,即使如此,第一代农民工仍然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他们离开家乡,来到城市,为了生存和家人,不惜忍受各种艰辛和不公,但他们的收入和待遇却远远无法与城市的高房价、高消费和高医疗费用相匹配。对于许多农民工来说,他们的生活仍然是贫困和艰辛的。
然而,他们仍然坚守在城市的岗位上,默默地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他们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汗水和努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关怀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的芳华岁月不再被城市的苦难和不公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