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所有烦恼,都是来自于物质,行为,感受、思想和意识,这个在佛教里叫做五蕴,也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除了色蕴是物质,其它四个方面都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心经在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实就告诉我们,我们的世间万物都是物质杂念所组成的,只要我们破除了这五种杂念,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五蕴,我们的人生就不会有任何的障碍和痛苦,也就是成就了圆满正觉。佛教讲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破除这五蕴,可想而知这五种杂念对世间万物的影响有多大。
01色蕴
五蕴之首就是色蕴,这个色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无非就是钱财与名誉。当下的这个社会,物质丰富,科技发达,人的攀比心无限放大,心态也随之浮躁,在贪欲心的作用下,想跳出物质的束缚,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就好像一个人家财万贯,你让他舍弃这些钱财,把他施舍给有需要的人,一般人是没有这个觉悟的,是根本做不到的。也正因为你做不到,你才会生起守住这笔钱财的烦恼,虽然这个比喻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他的意思是这样的。
如果你能抛弃世俗的眼光,不去无限度的追求超出你生活以外的物质,或者,当你拥有过多的物质财富,你能舍弃你多余的财富,用这些多余的财富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你的内心自然就会快乐,也就不会有这种物质上的迷茫,这个就是破除色蕴。佛教对出家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抛弃这世俗的牵挂,也就是割断这五蕴之一的色蕴,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02受蕴
其次就是受蕴,受蕴顾名思义就是人的感受,人基本都是感性动物,我们所造作的业,基本都是从最初的感受出发而形成的。我们的大脑接收到一个信息,第一反应就是我的感受也叫直觉,有时不待事情背后的真相浮出水面,我们的感官就做出了决定,因此很多错误的事情或决定,就是我们的第一直觉也就是感官所促成的。
佛教提倡无分别心,就是不管事件的对与错,都不要去分辨,以一颗无我的心去接受,去改正,只有这样我们的感受才不会起作用,也就是破除了受蕴。这个一般真正的出家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基本能够做到去除自己的感受。
03想蕴
想蕴就是思想,人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佛教有一个量词叫一弹指,这个一弹指大概是7.2秒的时长,说一弹指有八万四千个念头,也就是想法,这个八万四千不是个具体数字,他代表着无限多的意思,就是不可计量。所以说人的思想是很复杂的,有时你的想法生起了,你自己的都没有这个想法的任何痕迹,一个能发现都很困难的东西,你想控制住他,这个对一般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更不要说去破除他了。
佛教主张以禅定来破除这个想蕴也就是思想,以一心不念,清净无染的心去禅定,就可以破除人的复杂思想。想要做到这点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般的人是很难有成就的,特别是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想做到去除人的思想杂念,基本是不可能的。
04行蕴
行蕴就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在思想和感受的作用下而形成的,这三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人当遇到或看到某件事物,首先是感受,后续就是思想造作,两者结合就产生了行为。思想是因,行为是果,只有思想和感受起作用了,行为就现前了。
佛教讲修行达到较高的境界就没有了行为上的分别,也就没有了对与错,因为修行圆满的人,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发自本自具足的真心,也就不会有对与错。但是一般的人还是要有对与错的智慧,对于好的行为,我们还是要去做去践行,对于那些错误的行为我们要去反思去改正,做到自利利他,修行正道,才是普通人的破除行蕴。
05识蕴
识蕴说的是意识也就是心灵,这个是最高层次的,也是五蕴中最难达到的一个境界。凡夫都说人的心灵是天生的,是与生俱来的,其实不然,人的心灵是通过日常的行为所生成的,他与五蕴的前四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通过物质的追求,事物的感受,思想的孕育,行为的造作,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意识也就是心灵。心灵这个东西自己是很难感受到的,他是没有形态的,他是习惯所形成的,有时别人能发现,你自己却感受不到,这个有点当局者迷的感觉。
佛教中说修持达到这个境界的人那是非常稀有的,这个也叫破除五蕴,成就圆满正觉,达到了佛的境界。一般的高僧都很难到达这一境界,最起码现在这个物质社会是比较少见的,想要修行达到这个高度,也就是破除这个识蕴,必须要具有般若智慧,也就是佛的智慧,才有可能到达。
结语:
我们了解了五蕴的大体意思,我们才有可能去修正,不说全部破除,最起码我们要控制对物质生活的无限追求,去除自己的无知感受和胡思乱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造作恶业而广结善缘,这个才是我们学习佛法应该要吸收的养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