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八千代 > 八千代开花 > 正文 > 正文

聆听追忆我的母亲作者李云斌主播于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2/4 16:33:50

追忆我的母亲

作者:李云斌主播:于红梅

点上方绿圆圈可聆听

普天下有写不完关于母亲的文章,一千个人写,会写出一千篇绝不雷同的内容。母亲从十月怀胎开始倾尽自己的所有为了孩子,孩子是母亲心血的结晶,是母亲全部希望和精神的寄托,母亲与儿女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牵绊。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位柔弱的母亲,失去孩子后她的一切希望像泡沫般破灭,精神不堪重击,所以她疯了,是做母亲的悲哀,是母性的真实体现。一篇耐读的好文章一定有写作依据,仅凭主观臆造写作读起来味同嚼蜡,就像临摹要有模特,母亲是最熟悉的人,写母亲最能抒发自己的丰富感情,最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母亲是经久不衰永恒的话题,母亲是善良、勤劳和无私奉献的代表。滴水穿石,柔能克刚,一位普通母亲也有光彩熠熠的闪光点,虽然不能创造惊天地泣鬼神的伟绩,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也会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值得颂扬。母亲以九十三岁高龄离开我们八年整,母亲辞世比较突然,没有拖累儿女们,有人说这是修行到了。其实,母亲一生不迷信,她也没有心思和时间去迷信,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只是进入古稀以后偶尔烧几柱香,好像也没有太多的奢望,我揣测只是晚年为了得到某种心理安慰。她的晚年相对还是比较幸福的,儿孙满堂,儿孙敬养,衣食无忧;辛辛苦苦种了大半辈子地,耳顺之年后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国家征用,按月发给生活费,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再没有多少值得她费力烦神的大事,左邻右舍,亲朋故旧既羡慕又敬仰,都说是老人家的福分,是苦尽甘来。母亲突然辞世,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思念,她的音容笑貌常常在我们脑海中萦绕,至今我们仍然经常引用老人家说过的话,她不会说教讲大道理,没有豪言壮语,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本分做人的道理,例如;每当我们取得某项成绩或进步时喜形于色,她往往会告诫:“甭到处讲,搁心里面。”妻跟她开玩笑说,搁心里不把人憋死啦?她不会措辞,我们懂得她要表达的意思是不要骄傲,要低调。母亲遇事不张扬,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因为没有张扬的条件。她和那个时代中国农村大多数普通的劳动妇女一样,扁担倒在地上不识是一字的文盲,但她对读书非常虔诚崇拜,为了让我们有机会能读书,母亲受苦受难吃尽千辛万苦,耗尽自己毕生心血,无怨无悔,使我们终身受益。父亲六零年正月去世,家里穷困潦倒,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在读书,妹妹刚刚蹒跚学步,就她一人在生产队上班挣工分,每年年终结算都透支,她求亲告邻,说尽好话央人担保,粮食没办法完全分到家,生产队仓库经常只剩我们一家粮食。每年青黄不接经常断炊,为了不影响哥哥姐姐继续读书,不让我和妹妹饿毙,她想尽一切办法,不惜把部分住房扒掉,把木头桁条扛到集上卖,然后再从生产队赎回粮食;家里能卖钱的家具都拿去卖了,最后家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方桌和几条长板凳;地里能挖到的野菜都曾挖过,千方百计让我们度饥荒。记得有一段时间家里又断炊,三哥和四哥住校要从家里带粮食,母亲起早赶到十几里路外的姑妈家,姑妈领着她找到姑父的弟弟说明情况,姑父弟弟当时担任生产队长,既热心又深表同情,带着姑妈和母亲到村里的亲朋好友家募集,终于募集到一袋山芋干,母亲流着泪千恩万谢后匆匆忙忙赶回家,两位哥哥带了一点山芋干去上学。那时有的农村孩子八九岁才开始读书,我刚六岁母亲又把我送进学校,学费大约两元左右,她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给我交,因为家庭成分高,免学费没我份。有一学期实在凑不到钱交学费,我硬着头皮去上学,被老师点名罚站,因为各班缴费是有任务的。下午上学时,母亲随我到老师办公室,老师气呼呼地大声呵斥:“你家这么多孩子都在上学,都像你家不交学费我们喝西北风。”母亲声泪俱下的哭诉,引来很多同学扒窗指指点点围观,我站在窗外如芒在背,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书本费是每学期照例不交,母亲等放假后去亲朋或邻居家帮我们借书,那时教材内容几年不变,大家都知道我们家情况,孩子升入高一年级后,一般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们用。母亲不识字,有时候带着我们一起去,有时候她反复跑几趟不厌其烦。起早贪黑不知疲倦的忙里忙外,只要我们在看书做作业,所有事情她都一个人扛,自己忙得脚不沾地,不愿打扰我们,即使在读书无用论盛行时期仍然坚持让我们读书。六八年初中开始恢复招生,全部都是推荐上学,因为家庭出身我被拒止校园外,第二年得知我可以上中学,她毫不犹豫的让我放弃每天放牛能挣到的四分工,继续上学读书,文盲的母亲把读书看得至高无上。印象中最开心的是六三年夏天,大哥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我真正见到母亲抹开一直笼罩在脸上的阴霾,笑逐颜开。七七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她积极鼓励我报名参加高考,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母亲喜极而泣。她不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她知道读书能使人明白事理,读书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唯一途经。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进入晚年仍然不忘督促第三代读书,谁不好好读书准会遭到她的严厉批评,如果有了进步她会给予积极鼓励。我儿子读高中时她已近耄耋,我们夫妻俩忙于工作,三年内大部分时间她都帮我们烧好中、晚饭,解决了我们后顾之忧,儿子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她自嘲:“我解放了”。在生产队上班那些年,人们常说作息制度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母亲每天坚持天不亮就起床,烧好早饭,披着月光先去自留地忙活一阵,生产队吹哨上早班又赶着去上班,下班很少直接回家,又绕道去自留地采摘一些蔬菜回家,为我们准备中餐。家里喂有猪、鹅、鸭和鸡等,总有做不完的家务,她都能井井有条合理安排。晚上我们家是全村吃饭最晚的,她要在地里忙到看不见才折返回家,左右邻居戏说我们家吃的才真正叫晚饭。她到处开荒,那时处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有的地宁愿空着也不让私自种,母亲经常趁别人都回家偷偷摸摸地去开荒,荒冈野地塘埂边角等都是她瞄准的对象,家里张口吃饭的人多,干活人少,生产队分到的粮食肯定不够,她像陀螺样每天忙着不停,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知道她,说她恨不得跌倒也要抓把泥再爬起来。开荒地远的种棉花、山芋、黄豆、绿豆、麦子等,用母亲话说,“懒货”,不需要经常浇水施肥,近处种豇豆、扁豆、瓜类和其它蔬菜,便于管理和采摘。家院子里用砖垒了一个台子放酱缸,酱是母亲亲手做的蚕豆酱或黄豆酱,终年酱缸里不缺酱菜,秋冬季,坛坛罐罐腌着各种咸菜,家里吃不完,经常送给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大家都为母亲的勤劳、淳朴、善良而折服。入冬,进入农闲季,很多人家早早熄灯睡觉,母亲忙活了整个白天又开始在灯下纺棉花,一直到夜深人静,甚至为了赶时间要忙到鸡叫,然后请人上门织布,床上盖的垫的和我们的内衣基本上都是家织布。腊月寒天,母亲开始忙过年,用自己家收的麦子挂面,用绿豆摊粉扎,用黄豆做豆腐,炒瓜子和花生等。不知疲倦的忙碌终有所报,我们家过年的食物花样的确比别人家丰富,隔壁邻居都喜欢来我们家串门分享母亲的劳动成果。有人嫉妒举报母亲的开荒地,但大家都吃不下她受的那份苦和累,偶尔也有种熟的地被生产队没收,她又去开发新荒地。多年来我百思不得其解,母亲当年靠什么信念支撑着?把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我曾经问过她,为什么当年会想起来把家里房子扒了卖,家里能卖钱的家具也都拿去卖了换粮食。她说:“人没了,要房子和家具有什么用?人在,家业还可重新置”,简单的话语蕴藏着老人家的智慧和朴素的治家之道。她精力、体力在那个难忘的岁月里都遭受到严重透支,进入晚年体重始终保持在七十斤左右,血压六十几至九十几,腰背有些佝偻,有时候我牵着她那瘦骨嶙峋的手,皮下唯有青筋清晰显现,我扪心自问:在那蹉跎岁月里,她为什么能承受住巨大的压力,把我们拉扯大,都送进学校,经过三年自然灾害,饱经世态炎凉让我们一个没有少,尝尽人生百味难道她不知道累吗?凭什么她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坚强不屈的精神,母亲不仅柔情似水,更是意志坚强如钢。母亲的善良、勤劳、节俭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母亲已去,何以释怀,撷取她平凡一生中部分片段,唯用此文纪念她,寄托我们的哀思。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李云斌,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已退休)。文学爱好者,多篇文章在报刊杂志发表。

主播简介

于红梅,网名腊月的梅。一个简简单单的诵读者。热爱生活,热爱诵读;用心灵感悟生活的真谛,用声音传诵文字的真情。

END

赭麓文学社

文学顾问:邓有民周晓斌

总编:江锐

副总编:周颖

编委:向新国朱寿江

高鸿雁张永香

黎晓东紫诺

刊头题字:董金义

投稿须知:

1.题材不限,字数四千以内,诗歌不少于三首或十五行。稿件须原创首发,杜绝一稿多投,文责自负,15日内未收到用稿信息可转投其它网络平台。

2.投稿邮箱:jiangrui

sina.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qiandaia.com/bqdkh/4663.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八千代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